
1930年代的時裝風格
經濟大蕭條帶來的是女性穿著轉趨保守,腰線又回來了,而裙子也變長約到小腿肚,回歸以往的傳統女性形象,但短髮仍持續流行至1940年代初期。此時期服裝很大的重點在於肩膀的部份,像是蝴蝶袖以及誇張的墊肩。人造纖維大量普及在內裡、內衣,和絲襪中;拉鍊也開始被廣泛運用。 在1930年代早期,曬出健康小麥膚色是時髦的象徵,海島度假興起熱潮。中期強調禮服的肩寬,但後期注意力轉移到了背部,流行掛脖子式(halter necklines)、有袖,但露背的禮服。禮服搭配夾克已是常見的穿著方式。 女性化的穿著在30年代是重點,和Coco Chanel、Elsa Schiaparelli共同被譽為2、30年代三大服裝設計師之一的瑪德琳薇歐奈(Madeleine Vionnet),是「斜裁」(bias-cut)的先驅,她的設計沿著身體弧線有著柔軟輪廓。 影響此時期深遠的義大利設計師艾爾莎夏帕瑞麗(Elsa Schiaparelli)改變了時尚的輪廓,開創了拉鍊、人造纖維、顏色大膽的簡單女性套裝、量身訂製的晚宴服搭配夾克、寬肩設計、以及著名的「shocking pink」(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