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1930年代的時裝風格


經濟大蕭條帶來的是女性穿著轉趨保守,腰線又回來了,而裙子也變長約到小腿肚,回歸以往的傳統女性形象,但短髮仍持續流行至1940年代初期。此時期服裝很大的重點在於肩膀的部份,像是蝴蝶袖以及誇張的墊肩。人造纖維大量普及在內裡、內衣,和絲襪中;拉鍊也開始被廣泛運用。

在1930年代早期,曬出健康小麥膚色是時髦的象徵,海島度假興起熱潮。中期強調禮服的肩寬,但後期注意力轉移到了背部,流行掛脖子式(halter necklines)、有袖,但露背的禮服。禮服搭配夾克已是常見的穿著方式。

女性化的穿著在30年代是重點,和Coco Chanel、Elsa Schiaparelli共同被譽為2、30年代三大服裝設計師之一的瑪德琳薇歐奈(Madeleine Vionnet),是「斜裁」(bias-cut)的先驅,她的設計沿著身體弧線有著柔軟輪廓。

影響此時期深遠的義大利設計師艾爾莎夏帕瑞麗(Elsa Schiaparelli)改變了時尚的輪廓,開創了拉鍊、人造纖維、顏色大膽的簡單女性套裝、量身訂製的晚宴服搭配夾克、寬肩設計、以及著名的「shocking pink」(鮮豔桃紅色)。

在飾品方面,手套是非常重要的配件,但重視舒適比時髦更為重要,所以拿掉了多餘裝飾而流行樸素的手套。晚宴的手套到手肘長度,白天的手套是短的或是到手臂高度的長手套。這時期零售業者推出了配件套組,例如可互相搭配的帽和包,帽、手套和鞋,或者手套和絲巾,通常顏色都相當引人注目。

此時期電影影響時尚甚鉅,1930年的電影《羅曼史》(Romance)裡,女主角 Greta Garbo戴的單邊小帽「Empress Eugénie hat」(皇后貴族帽)後來成為廣泛流行,也出現在當時的時尚雜誌裡。電影劇服設計師Adrian設計的泡泡袖禮服被梅西百貨(Macy’s)拷貝量產,銷售量高達50萬件。此年代最紅的電影要屬1939年的《亂世佳人》(Gone with the Wind),女主角費雯麗(Vivien Leigh)的蓬裙影響了公主式晚禮服,類似維多利亞式華麗風格,但簡化為只有A Line裙子和層層裡布讓它很膨大,成為當時年輕人參加舞會最受歡迎的服裝風格。

美國女演員拉娜特納(Lana Turner)因為電影《永誌不忘》(They Won't Forget),讓她成為第一位「Sweater girl」。Sweater girl成為一個青少女文化的重要代表,女孩穿著緊身毛衣,但內衣故意穿子彈型或是托高款,讓胸部變得非常凸顯。

1930年代的代表明星

卡蘿倫芭(Carole Lombard)-童星出身的美國電影喜劇女演員、慈善家。

瓊克勞馥(Joan Crawford)-美國女演員,第18屆的奧斯卡影后。

*文章版權所有擅自拷貝必究,歡迎直接分享,若轉貼文字需先知會我們並標註出處。

 

Follow our Facebook→萱妮 Cherie Stylery Follow our Instagram→cheriestylery

Follow our Youtube→Cherie Stylery

Follow our Weibo→萱妮CherieStylery

VOGUE風格達人→Cherie Stylery@VOGUE

姊妹淘專欄→Cherie Stylery@姊妹淘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